1.战略思路
按照“市场导向、创新突破、 产业”的发展思路,立足于汽车、电气/电子等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建设,通过加强官产学研用合作,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,实现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。
2.发展目标
基于我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及技术水平,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分两步走:到2015年,实现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,实现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与应用;到2020年,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,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,培养出3~5家具有 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8~10个配套产业集群,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 竞争能力明显增强, 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%以上,形成与世界工业发达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抗衡的能力。
3.发展
面向汽车、电气/电子等行业应用,突破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技术、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器、关键机器人部件单元制造技术、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技术、基于外部传感技术的机器人专用底座运动控制、工业机器人故障远程诊断与技术、工业机器人与成套装备协调作业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为实现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。除提高机器人性能外,还须大力加强大型、应用工程软件开发工作。在 范围内培育几个具有 影响力的产业链完整、产业配套齐全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。
4.政策建议
(1)加快技术创新,突破产业技术瓶颈。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,明确发展,开展工业机器人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和制造工艺技术研究,攻克伺服电机、减速器、驱动器和控制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。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创新资源,形成一批工业机器人技术实验室、工程中心、企业技术中心, 制造企业和应用单位的合作,加强协同攻关,突破产业发展瓶颈。
(2)制定行业规划,规范产业发展。尽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,明确产业发展的步骤,突破的产品、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类型。规划产业布局,明确具体的扶持政策,指导 工业机器人产业有序发展,避免过热、盲目、重复性建设。制定行业准入标准,开展行业规范认证,扶持 整机及零部件企业,避免低端竞争。
(3)推动应用示范, 行业发展。加快市场培育,建立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和行业用户相结合的产业化推进模式。在机械装备、汽车、电子、、物流、食品、医药、纺织、现代农业、危险品制造等重要领域,推动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工程,抓好一批效果突出、带动性强、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。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,提高生产和运行效率,推进节能减排,保障 生产,创新发展模式, 产业升级。
(4)培育龙头企业,形成产业集聚。建立依托行业市场需求,以机器人整机企业为主体,带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形成和提高工业机器人产品创新能力,带动机器人零部件企业的发展,实现机器人产品的规模化生产。完善投融资政策,鼓励金融资本、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工业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。对技术、优势明显、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工业机器人项目,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。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。依托现有开发区或者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,大力培育具有 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 企业,积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,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。
(5)强化公共服务,提升产业水平。不断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,集中人才、技术和实验条件等资源,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强、运行机制灵活、能为产业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工业机器人设计、、检测、试验验证、认证认可等公共服务平台,夯实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,提升产业发展水平。
(6)搭建产需对接平台,推动自主市场化应用。通过举办工业机器人高峰论坛,推动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与用户进行现场对接,推动自主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应用。鼓励和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联盟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,建立行业信息发布制度,定期发布产业信息数据。
(7)加强 合作,鼓励开放创新。加强多层次技术合作。立足我国的市场需求,开展高水平的 合作,加强与日本、德国、 、韩国等发达 相关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,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。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。积极探索对外合作新模式,鼓励工业机器人企业在我国设立机构,支持企业和国内企业联合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的,支持国内企业培育 化,开展 化经营,多层次参与 合作,融入全球产业链。